找到相关内容1564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正思维以入佛智慧--兼谈器官移植

    而这样画定,那也可以因别的需要而另作画定,这样势必会引起许多医学、宗教与道德上的纷争!  “不痛就可以割取”,乃至“死生界限的断然画分”之所以会是问题,是因思考时用了二分法的分别分别,就落入二...不会被障住,才会空。一旦空了,思维才能清明透彻,也就能“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见种种色”,智慧就生出来了;否则的话,“如人入闇,则无所见”。这种不依据一切分别执见的思考就是“无住生心”,这也就是《...

    梁乃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21358646.html
  • 放 生 开 示——谦和法师

    因为他的心中没有阶级,没有分别,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像佛陀一样的威信和庄严呢?就是因为我们存在分别,我们的分别制造了很多矛盾。这些矛盾伴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使我们无法快乐起来,我们的内心世界受到重重... 放 生 开 示——谦和法师 心声录放生是要我们在生活中以慈悲去帮助身边的众生,让他们离苦得乐。 在一个国家里,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,那就要看他对待动物的标准。对一切众生能够平等地爱护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876635.html
  • 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

      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   五蕴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它们是人的生命的全部。五蕴包括心法及色法,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质部分。心理部分又分为心王及所,受、想、行蕴属于所,识蕴是心王;识是分别、认识,从认识分别所产生的心理现象,名为所,是属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动。因此,没有心王,就无法产生所。不过在原始佛典中,尚未把心理活动,分析成为心王及所,只以五蕴的后四蕴,涵盖了一切的心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31481254.html
  • 问:佛教里如何理解“苦”?

    五蕴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它们是人的生命的全部。五蕴包括心法及色法,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质部分。心理部分又分为心王及所,受、想、行蕴属于所,识蕴是心王;识是分别、认识,从认识分别所产生的心理现象,名为所,是属于心王的心理的活动。因此,没有心王,就无法产生所。不过在原始佛典中,尚未把心理活动,分析成为心王及所,只以五蕴的后四蕴,涵盖了一切的心王及所。这里所讲的行苦,是指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91685298.html
  • 谈佛的各种示相

    相,说:“哎呀!佛怎么不穿衣服?多羞呀!”其实应当感到羞愧的是自己的分别,内心不清净,就尽往不净处想。当年一些信众拜见那隆桑杰松保祖师,有几位女信众想领受祖师的加持,可是看到祖师光着身子坐在那儿,又不好意思上前。桑杰松保祖师就说:“上前来嘛!有什么不好意思的?这不过是你们的分别在作怪罢了。”   双身相:即佛与佛母的交合相,世人难以理解,因为在他们眼里男女交合是造业的事。其实双身佛所表达的...

    根松仁波且

    |佛|密宗|方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15365890952.html
  • 如意宝前祈祷发愿 有缘者所愿获满足

      就像如意宝(也叫摩尼宝、如意珠)、如意树,它们虽没有利他的分别,但有缘者在其面前祈祷时,愿望自然会得到满足。   “摩尼宝”,据大乘《般若经》中记载,能遣除杂热、风、冷等诸病,同时可以...   如意宝与如意树,虽无有分别,不会认为“今天来了一个贫穷可怜的众生,我一定要帮助他,满他的愿,否则我就名不符实了”,但众生福报等因缘积聚时,可以圆满祈求者的愿望。同样,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佛陀,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讲

    |祈祷|祈福|正信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09391930802.html
  • 佛教的因果观念

    业习;所以变化多端,各有不同。其起因是由于分别不同之故。所有分别都是妄见。妄见与业习是互相配合的。多数人共有的分别,称为同分妄见,广大人群的同分妄见,便是法执。法执是从知识产生的,所以又称知见;是由第六识所起的分别,相当于哲学中的概念。个人所独具的分别,称为别业妄见,纯属我执。少数人的同分妄见,也是我执。我执是从情感所生的主观,所以又称情见;是由第七识所起的分别,相当于哲学中的观念。譬如...

    周中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4839865.html
  • 能生烦恼的六个因

    分的本质,本来就没有任何可以贪执的可爱相,这样就会止息烦恼。      我们平时应当好好观察分别作意的方式,认清其虚妄的本性,否则,就会处处受其蒙骗,切记分别的作意方式一直都是非理,不可信赖。本来是多分之法,分别却将它单一化;本来是不断变化之法,分别却将它固定化;本来是苦、不净的本质,分别却将它执为安乐、清净。原来我们是完全信任分别,任其指挥,现在明白它只是非理作意之后,应当赶紧对治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1354720.html
  • 法身、报身、化身

    法身、报身、化身 元音老人讲述 一九九0年十一月十二日讲于杭州 何为法身、报身、化身?临济祖师说:‘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,一念无分别光即报身佛,一念无差别光即化身佛...。须当能念之与所念之咒一时脱落,能所双亡时,方是一念清净心光,这就是法身。我们修法老是说明心见性,就是见这个本性。 一念无分别光,就是报身佛。一念无差别光,那就是化身佛。这分别光和差别光,...

    元音老人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430788075.html
  • 《再论〈坛经〉问题》读后

    分别。因为他体认了惟有无分别,才能泯除我人世间的所谓三苦、八苦、无量诸苦。若就个人而言,只要具足了这无分别,本就什么都解脱了、解决了、涅架了。无奈获得这无分别心时,并不等于是死;换句话说,也就是...痛苦的源地了吗?所以释迦,他体认了这一点,他试把回过头来的这一分别,全盘建筑在那无分别的基地上。这一来的分别,便成为无分别分别;无分别分别,也就是虽分别而不分别。以无分别为根本,所以佛学.亡叫它...

    杨鸿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3163990.html